close

三峽老街的歷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復舊整修後百餘公尺的三峽老街,仍保留傳承著舊有紅磚拱廊騎樓及具巴洛克風格三拱牌樓立面,繁華與沒落的民權老街,充滿人文感性的小鎮,古老幽情的老街,在旁的祖師爺廟更有「東方藝術堂」的美稱。
  老街始創於18世紀中葉,曾於1895年民權老街上所興建的房子被日軍給全數燒燬,三峽地區因茶、樟腦、木材和煤的產銷而繁榮,戰亂中被毀的民權老街建築也逐漸由住民自行復建。大正四年(1915)三峽支廳長達 良太郎上任後,因為原有街道狹小寬窄不一,又無排水溝衛生堪慮,遂於大正五(1916)年推動市街改正計畫,原來的「亭仔腳」和部份室內拆退,新建的騎樓全部採用磚造,建起磚栱騎樓和三拱式牌樓街面,三峽老街以紅磚、洗石子及華麗立面組合而成,可說是大正十二(1923)年關東大地震之前最為流行的式樣建築代表作,形成今日老街風貌,總計長逾260公尺的民權老街,共有100多間古老街屋;三峽老街從清治年間逐漸形成熱鬧的街肆,

繁華過往的老街,舊名三角湧街的三峽民權路老街,自清代以來就是三峽重要商業街道,許多物資、貨品都在此集散買賣。全盛時期老街,商行林立,除了染坊外,還有醫院(位於興隆宮後方)、紙糊店、理髮店、壽材店、中藥行,加上附近又有台車軌道經過,又有七股(三峽、鶯歌、大溪中庄、樹林柑園)信眾信仰中心的清水祖師廟及宰樞廟等,盛極一時。
  老街建築立面上的刻字代表姓氏、姓名、行業或店號;至於商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、店號或姓氏,是以往商家在做生意時普遍使用的宣傳手法。
山牆上的圖形裝飾尚有寓意,如花瓶象徵「平安」的意思,八卦是為了避邪。老街屋的正面以紅磚為主要材料,房子內的牆壁則是以土埆堆砌而成,雖然目前老街正在推動新建工程,但走到不少老建築的第二落裡,還可以看到這些早年的以土夯實的土埆呢!

依賴水運興起的三峽老街,隨著大漢溪逐漸淤積及石門大圳的修築引走大量溪水,因此逐漸沒落走入歷史。昭和八年(1933年)三峽拱橋完工,讓三峽與板橋、台北之間交通完全由陸運取代,為大漢溪河運時代畫下終點,三峽於是沒落。

DSC01974.jpg  DSC02002.JPGDSC02012.JPG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